欢迎进入学多网旗下婴幼儿教育频道!关注婴幼儿教育,刻不容缓!
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亲子教育 > 儿童心理 >

儿童心理

成人世界剥夺了孩子的阅读权

更新日期:2015-12-10   作者:jinhua 浏览次数:
  

  “一看童话,妈妈就说我在看闲书”

  10岁的佳佳是湖北省襄樊市小学4年级学生。期末考试数学考了100分的佳佳不用再去上暑假数学补习班了,但让他高兴不起来的是,不到两个月的暑假里,除了写作业,他还要读完10本中外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诗经》、《基督山伯爵》、《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沙恭达罗》……

  这些书都是当语文老师的妈妈买给他的。“他喜欢看书,但是老看些乱七八糟的书,暑假时间很宝贵,读些名著对他以后写作文很有帮助。”

  和佳佳的妈妈一样,在暑假给孩子列出名著书单的家长还有很多。然而孩子们却并不喜欢读这样的书,佳佳说他最喜欢的书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童话人物尼尔斯不爱读书学习,调皮捣蛋,好捉弄小动物,因为捉弄一个小精灵而被小精灵用魔法变成一个拇指一般大的小人儿。他骑在鹅背上看到了祖国的旖旎风光,学习了祖国的地理历史,听了许多故事传说,冒了不少风险。重返家乡时,他不仅重新变成了一个高大漂亮的男孩子,而且温柔、善良、勤劳。

  佳佳的爸爸妈妈并不知道这个尼尔斯。“我一看童话,妈妈就说我在看闲书。”佳佳一肚子委屈。

  长期关注儿童文学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谭旭东说:“许多家长都不太知道如何去指导孩子课外阅读,他们都以为读大部头的名著,读西方文学经典就对孩子好。对小学生来说,读大部头的名著是不适合的,篇幅太长,孩子们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有太多的成人世界的内容,不完全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西方的文学经典也是这样。”

  谭旭东说:“即使是给孩子传达传统文化,也应该用孩子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而不是像鲁迅他们这些新文化运动先驱早已批判的古板方式。”

  “孩子读的书应感性些、朴素些”

  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富仁在研究中发现,多数家长对子女的爱,经常表现为对儿童未来命运的关心。这种关心使他们不是关心儿童当下的内心感受,而是更关心他们成人后的状况,经常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甚至用只适于成年人的惩罚威胁他们。

  王富仁说,家长感到的生存压力越大,对孩子的前途就越关心,就越会强制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充分地满足当前社会对一个成人的要求,而不得不牺牲自己孩子当下的幸福。

  佳佳的妈妈证明了这个论断。现在单位同事闲聊时都会说起孩子读过哪些名著,“我也不能让咱们佳佳落后啊。”

  谭旭东说,攀比谁家孩子读的名著多,其实是拔苗助长的心理在作怪。传统文学和经典名著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但孩子的世界是感性世界,给孩子读的作品最好是感性些,温暖些,亲切些,友好些,生动些,朴素些。

  在某研究所工作的小晶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候的阅读经历,不无遗憾地说,“爸爸以为多看《十万个为什么》可以培养我对科学的兴趣,但这个兴趣直到现在还没培养起来。和那些小时候读了很多童话的女生相比,我的情感没有她们丰富细腻。”

  谭旭东说,“许多家长好像更希望孩子读知识性的书,而把孩子读文学书看作是不务正业。这个观点应该转变过来,因为儿童文学其实是孩子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必需品。一个从小没有接受过文学作品熏陶的人的心灵是粗糙的,是坚硬的。甚至可能是冰冷的。”

  针对这种现象,谭旭东说:“在一个完全‘成人霸权’的社会,‘儿童’是被遮蔽的。尊重儿童,呵护童心,捍卫童年,就是要给孩子应该得到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营养。应该说,我们现在整个社会对儿童的精神需要的关注都是不够的。” 

儿童娱乐

少儿动画

智力游戏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