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不是制造产品,把原材料放上生产线,成品自然就会在另一端源源不断地产出。教育从来都不是靠生产线能够解决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神奇的小生命,并且各个不同,又怎么可能期待早教机构那些普适性的教育方式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呢?
每次去早教机构,总会看到一些孩子不是由父母带来,而是由老人甚至保姆带来。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带孩子上课呢?”答:“在家呢。”问:“那 么忙吗?”答:“在家休息呢!”甚至还有“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答案。这时候,我的心会隐隐地痛一下。虽然这些父母意识到早教的重要性,这是一桩好事,但 是,若以为把早教的工作交给早教机构,父母就算是尽到了责任,便可以置身事外,实在是有本末倒置之嫌呀!
越来越多的孩子被交给老人、交给保姆,父母退居二线,结果孩子与父母在心理上的连接越来越疏离,甚至根本就没有连接上。因为孩子与父母心理上的 连接没有建立好,以致很多孩子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缺乏价值感、有被抛弃的感觉,内心纠结于与父母的关系,连正常的需求都搁置一边了,遑论早教了。若孩子 很幸运,有懂他、爱他又能长年陪伴在身边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家庭成员,他还是可以与这个重要抚养人建立起心理上的连接,会少很多问题。可问题是,绝大多 数的家庭都是老人、保姆倒来倒去,父母尽不到做父母该尽的责任,这种不稳定的家庭环境根本就不足以给孩子心灵以滋养,影响孩子成长就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了。
早教机构不能解决早教的所有问题,它只是个有益的补充。除了早教机构的课程外,现在市场上各种益智玩具、早教机、益智APP(应用程序)也很 多。部分家长对这些产品也很热衷,似乎有了这些,早教的问题就解决了。这又是另一个误区。当然,这些产品可以用,但要用好,否则不如不用。对孩子来说,各 种自然物品已经是最好的玩具,因为没有人教授那些自然物品如何玩,孩子反而有更多玩的创意。这种玩,才是真正激发孩子内在智慧的玩。益智玩具和早教机凝 聚了设计者的智慧,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因为这些产品往往迎合了家长功利的心态,带有功利的目的,在使用时要避免机械、功利地使用。用不好,它们就成了戕 害孩子心灵的刑具;用好了,它们可以帮助家长解决某些问题,促进孩子发展。玩具而已,抱着这样的心态去使用,会用得更好。
教育的金字塔法则
所谓“教育的金字塔法则”指的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若我们该做的做到位,多用点心,就可以轻松达到“有一天可以不教”的目的,从此静待花开,坐 等收获,未来只需用欣赏的眼光目送孩子自信满满,奔向前程。我们的付出将呈正向金字塔形态,越往后越轻松。相反,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偷懒了,懈怠了,未来 就需要加倍地付出。即便加倍付出了,也可能留有诸多遗憾。如同一棵树,小苗没扶正,大了,歪了,想要修正,便是难上加难。若如此,我们的付出将呈反向金字 塔形态,越往后付出越多,越纠结,伴有越多的无力感、挫败感。这也是我热衷于早期教育这个领域的原因之一。孩子越小,我们越有作为。孩子越大,我们可为 之处越少。
这些年有一些观念让大家很受用,但是因为理解上的偏差,反而导致了一些问题,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比如,给孩子爱和自由,这样的观点原本没有 错,但是这个观点的提出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即以往我们给予孩子的自由与空间太少,给孩子的关注太少。一些父母没有考虑这个大前提,便片面地将其泛化为凡事 都该如此,结果走偏,甚至个别父母以此作为溺爱孩子或偷懒的借口。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不到一定年龄,不会呈现。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教 与养,孩子不会自己长大,更不会自己成才。
在这一行时间越久,我越是意识到生命需要一个孕育的过程,谁都不可能跳过这个过程。“人”的成长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仅需要一个生理孕育的过 程,还需要一个精神或心智孕育的过程。哪个过程都省不得。这个精神或心智孕育的过程,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孕育孩子精神或心智的主体,首推爸爸妈 妈。毕竟,对孩子来说,父母才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他人。孩子与父母的连接若没有建立好,后续诸多的问题都会令我们头痛。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 开始重视这个过程,同时也痛心地发现,依然有不少爸爸妈妈在忽略、逃避这个过程。
每次有早教机构邀请我去做讲座,看一眼上课的宝宝的状态,我基本就清楚小家伙所处的家庭环境如何。若看到爸爸妈妈带着宝宝,我便由衷地欢喜。若是老人或 者保姆带着,事后又得知爸爸妈妈在家休息,甚至在打电子游戏之类,我的心便有些隐隐作痛,不由得替这小家伙委屈。请大家不要误解,我并没有排斥甚至歧视老 人与保姆的意思,他们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他们的参与绝对是个有益的补充,可以带给孩子更多的滋养。只不过,对孩子来说,谁也 比不过爸爸妈妈。他最渴望的是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去感受他们的爱,接受他们的引导,从他们身上获得更多成长的力量与营养。
生养孩子,是亲子共同成长的一个契机。无疑,养育孩子需要我们付出。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从孩子那里获益许多。这种获得的喜悦,也许需要我们 多年以后才可以体会到。爱,是滋养孩子,也是滋养我们自身心灵的源泉。养育孩子,他人可以协助,但主体必须是父母。这才符合自然的法则。在孩子小的时候, 我们多付出一点,孩子将来幸福指数高一点,我们自己也更轻松一点。天有时,养育孩子亦有时,别辜负了这最佳的养育时节,别放弃给予孩子阳光雨露的责任,才是顺应天道。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