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今中小学生对作业负担的主观感受怎样?日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发布2013年所做的《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作业负担现状》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六成以上的家长认为学生家庭作业在“0.5~2.0小时”符合减负要求,50.0%的小学生校内家庭作业和校外家庭作业总量在1.5小时左右。
作业负担随年级升高而升高
报告显示,学生对作业负担的主观感受总体偏向于“正合适”, 但随年级升高, 学生作业负担存在明显升高的趋势,具有年级差异、学科差异和城乡差异。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作业负担的主观感受总体上是“不重”和“正合适”;在中学阶段,总体上是“正合适”和“比较重”。从差异分析的结果看,城市学校的学生对作业负担的感受强于城镇与农村学校的学生;京籍学生的感受强于非京籍学生;男生的感受强于女生。
关于作业难度,有56.0%的学生选择“都不难”。从学科看,学生认为学科中最难的作业是“数学”,其次是“英语”和“语文”。学生对作业难度的感受存在两个明显的趋势和一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个明显趋势是,学生认为,随着年级增高作业难度增大;第二个明显趋势是,学生认为,到高年级后数学和英语作业难度明显上升。一个突出特点是,到高年级阶段,城区学生认为数学难的比例较大,占30.0%;农村学生认为英语难的比例较大,占32.0%。
关于作业数量,有71.3%的学生对作业数量的主观感受偏向于“都不多”,但是此数据随学生年级上升而下降, 尤其是数学和英语学科,下降比例较大。
仅两成多学生喜欢课外补习
数据显示,有六成以上的家长认为学生家庭作业在“0.5~2.0小时”符合“减负八条规定”的要求。但是,超过半数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完成家长、校外学习班等布置的作业。
调查数据还显示,关于学生是否喜欢上校外学习班或请家教,“一般”的46.2%,“不喜欢”的占27.8%,“喜欢”的占26.0%。这说明,学生对上校外学习班或请家教并不十分感兴趣,他们更渴望多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报告分析指出,“减负”政策只规定了学科作业时限,传统的作业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学生对多元作业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说明家长对学生作业存在矛盾心理――想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但往往被提高孩子眼前的学习成绩的渴望所压倒。
小学生作业负担
来源于“校外附加”
数据表明,小学生作业负担“略重”,来源主要是“校外附加”,但到中学出现向校内转移的明显趋势。
小学阶段校内家庭作业总量超过1小时的接近12.0%,校外家庭作业总量超过1小时的约为12.5%;有12.0%的学生处于作业负担过重状态,每天要完成近3小时的家庭作业;50.0%的学生校内家庭作业和校外家庭作业总量在1.5小时左右,超出北京市《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
关于校内作业,40.2%的学生选择了“课本上的练习”,27.5%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自己出的练习”,20.9%的学生选择了“购买的辅导教材”,9.2%的学生选择了“区里编写的辅导材料”。
可见,上述数据显示了“减负”政策对校内作业布置、减少对教辅材料或练习册的依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教师布置作业的取材范围较以前更丰富了。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