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学多网旗下婴幼儿教育频道!关注婴幼儿教育,刻不容缓!
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亲子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教育

时评:校园暴力与边缘化的品德课 _

更新日期:2015-12-10   作者:jinhua 浏览次数:
  

只要是学生出了事,青少年出了事,教育部门等有关部门都会正确地说一些“要加强教育”之类的话,却从来不反躬自问: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自己有什么问题?青少年问题这面镜子,应该能照出教育的问题,但很少有人用这面镜子照自己。

又一起少年暴力事件引发人们的关注。据昨天的《法制晚报》报道,江西永新县公安局政工科工作人员证实,网上所传视频中多名女生围殴一名女生事件确实发生在永新县,目前公安局已经介入调查。永新县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表示,永新县已要求县教育局立即在全县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亡羊”之后的“补牢”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但是,这类道德教育或曰思想品德教育,本来就是学校的常规教育,本来就在进行中,有的内容,还列入了“思想品德课”,有的还要考试。你再“加强”,无非是多安排一两场报告,老师上课时多强调几句,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加强”的余地都不大。我们应该检讨的,可能正是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教育对这些少年不起作用?为什么一边在教育,一边少年暴力事件有增无减?教育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要想获得真正的效果,教育所处的环境很重要,我们对待教育的态度很重要。如果教育生态有问题,教育本身都有可能是少年暴力的诱因或姑息者。

以应试教育来说,其追逐目标是升学率,对升学率没有贡献的因素都被压缩到最低限度,本来就是照本宣科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跟考试有关的才得到重视。如此,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家也就心照不宣了,谁要较真,恐怕会被视为“不懂事”或“会来事”。有太多事例透露出教育者对学生的冷漠甚至利用或放弃――教育者自己都这样对待品德教育,如果教育本身的“品德”有问题,怎么能指望教育对象不出问题?

如果学校教育没有失职,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如家庭、社交圈等,也可以让教育失效。如果他们从社会上经常得到关于各种社会问题的信息,对社会的看法趋于负面,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如果能把青少年与这些负面信息隔离开来,让他们在一个相当纯洁美好的环境里成长、成长为十分纯洁善良的人,那么,与这个复杂的社会相比,他们会显得很不正常。如果他们与这个社会现实同样正常,又说明学校教育基本无效。社会的主导权在成人手中而不在青少年手中,成年人在塑造这个社会的同时,也顺便塑造了下一代,但很少有成年人觉得青少年身上的问题其实是我自己的问题。

“加强教育”有没有效果有待观察,而围殴的“教育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从这段5分钟左右的视频可以看到,参与围殴的女孩至少学会了――以强凌弱,以多欺少。几个人欺负一个人,风险降低了,参与的成本低了,参与的顾虑就少了,以至于后来的殴打行为兼有娱乐与练胆的意思。围殴者无意中也从受害者身上学到了弱势者的生存之道:跪下,上身挺直,让围殴者获得较高满意度来缩短被殴时间。只要有需求,围殴者的凶狠切换为被殴者的卑下,是没有心理障碍的。这些女孩,再过若干年,都是要做母亲的,中国的孩子母亲。现在,她们自己,也正是中国的孩子,现在受着中国的教育,好的教育和不好的教育。恶的“教育”之所以能取得充分的效果,在于其不加掩饰的真实。如果正面教育缺乏足够的诚意,怎么与之抗衡并战而胜之呢?


儿童娱乐

少儿动画

智力游戏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