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建立了规则的孩子,并不仅仅是“乖”,“听话”和“好调教”,更重要的是,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也会保护孩子的成长自由,可以说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孩子必须遵守的6条规则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对于0~6岁的孩子,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是以下3点:
1.不伤害自己
2.不打扰他人
3.不破坏环境
其中,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确不可以伤害自己,孩子就能学会守住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只有有了不伤害自己的体验,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
至于孩子要遵守的规则,具体有以下6条: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的6条规则,其实建立了最基本的社会化秩序。妈妈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能随心所欲,“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并不能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
执行规则的几个关键词
以下几个关键词,相信只要妈妈能够掌握,就能更成功地为孩子建立良好规则。
技巧关键词1:弹性
妈妈难题1:
定下一个规则后,孩子过一段时间就失去了耐心,开始讨价还价。这时是否需要变通地修改一下规则?
场景:
小波妈妈允许小波每天上网半小时,前提是必须练完琴。开始小波能遵守,后来就开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练,明天补上两天的课吗?”“我打完这个电脑游戏就练琴行不行?”
管教技巧:
规则要有弹性,不是规则本身可以变来变去,而是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执行规则的弹性。
学过琴的人都深知练琴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专家建议,如果孩子表现出对琴棋书画的兴趣,家长不妨先带他去听,看或体验,比如小波的妈妈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学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时间会很长,过程也很枯燥。当孩子遇到了瓶颈产生厌烦的情绪,可以告诉孩子,“是的,我知道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但是当你走过了,克服了,会非常棒。在你到达那个目标之前,妈妈愿意在这里陪着你。”
资深钢琴教师达达则坚决反对5岁以下的孩子学琴,因为孩子注意力和领悟力都没有发展成熟,往往花半年学会的东西,到了七八岁,一个星期就通了,那为什么还要受这个罪呢?
达达说,跟我学琴的孩子,我保证他入门,但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从此以后,你一生,都要每天花10分钟来练琴。10分钟噢!如果你说,大年三十儿要放炮,可不可以不练?我就说:可以放炮,但是宝贝,你连10分钟也没有么?
达达强调,成不成钢琴家不重要,但要让孩子知道,当你决定做一件事,你就要习惯,每天贡献给这件事10分钟,一生。
这个规则不仅适用于学琴,也适用于任何目标,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它就这么地简单——每天只有10分钟,却又这么地坚定——这一生的每一天,你都要为你的梦想和目标付出10分钟。
技巧关键词2:探究儿童心理的秘密
妈妈的难题2:
规则一旦建立,肯定就有违规的时候,这时家长是否需要为此设立惩罚的原则?其中的分寸又是什么?
场景:
小熊妈妈规定:不许摸电源和电视荧屏,摸就打手心,小熊就先摸一下电视,再主动伸出手来让妈妈打。
管教技巧:
他为什么这么做?
教育不提倡惩罚,而主张探究儿童内心的秘密。
这个场景是家长与孩子间最常见的冲突。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正处在执拗敏感期,你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确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儿园封住所有的电源插座,不给孩子犯错的条件。对于其他的危险物品,比如热水、门(可能会夹伤手指)、刀具、剪子,则要告诉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身体可能会受到伤害。
孩子摸电视荧屏,可能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电视里有人有房子。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给他电视机的包装盒,让他坐在里面体会,也可以说,电视屏幕上的静电对身体不好,去摸它是违背了“不伤害自己”的规则。
技巧关键词3:松弛,安静,悠闲
妈妈的难题3:
孩子吃饭是很多妈妈感到头疼的问题,应该如何设立规则,执行规则呢?
场景:
天天妈妈深知,儿童教育专家都在强调减少孩子吃饭的压力,但天天的确是不追着逼着喂,就不好好吃饭。妈妈试过很多办法,比如,这顿不吃,到下顿开饭中间没吃的,连水果也没有;比如,吃饭时只能在饭桌旁,离开就没的吃,又比如在饭桌上放个闹钟,20分钟内必须吃完。但这些办法都不是特别有效。
管教技巧:
在吃饭的问题上,教育专家主张先调整妈妈的心态:请妈妈深呼吸,接纳孩子。比如孩子在1到2岁时有一个“和饭”的过程,他喜欢将饭从这个碗倒到那个碗,往往弄得一桌子都是饭,但是,孩子的发育过程中,需要这种玩儿饭的自由。比如孩子在2岁左右表示出对零食的兴趣,如果这时孩子对品尝的发展需要受到了压抑,等三四岁进入执拗敏感期时,心理上对零食的占有就超过了品尝的需要。
吃饭的良性循环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饭,为孩子演示优雅的餐桌礼仪,全家吃饭时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知道吃饭不仅是为填饱肚子,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还是难得的与家人朋友沟通、表达情感的美好时段。
吃饭的恶性循环则是:妈妈担心孩子吃不饱,这种紧张情绪令孩子恐慌或反感,然后更吃不好了。家长于是更着急,想方设法要求孩子进食,直至追着喂,最终让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彻底丧失。
其实一个人饿两顿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如果连续两顿饭都是在压力和逼迫中进食,他一定会反抗。妈妈不妨先在吃饭的问题上学习如何尊重孩子的需要。允许孩子选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
技巧关键词4:上善若水
妈妈的难题4:
孩子在家、在幼儿园里学会了遵守规则,但在其它场所,遇到来自不同教育理念的孩子,抢他的玩具或打他时,家长怎么向他解释这种矛盾?怎么说服孩子继续执行规则?家长又如何平复自己因孩子受侵害而带来的愤怒情绪?
场景:
妈妈教洋洋,公共场合的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不可以打人。但在游戏场,洋洋拿着一个小铲子玩得正高兴,另一个孩子上来就抢,洋洋不松手,他就打了洋洋一巴掌。妈妈看着洋洋吃亏,心疼得不得了。
管教技巧:
一个在规则中成功建构了自我的孩子,是有一种内在力量的。强大的内心力量像水一样,柔软,包容,却拥有改变对方的能量。
当这样的孩子面对冲突,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主动伤害别人,同时有明确告诉对方“不许伤害我”的勇气,在对方一再伤害自己的时候,敢于反击。
另一种是,选择离开,意味着接受这种现实,但不愿陷入这种斗争的姿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修为——你打我,我知道你怎么了,我也知道我怎么了,我离开,因为我不想介入你这种不好的状态。而此时妈妈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