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讲述:孩子总犯错
女儿乐乐2岁多,最近这个小家伙痴迷于听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小鸟的叫声,悦耳的音乐声,甚至于各类器皿破碎的声音。乐乐把家里的玻璃杯高高地举起,“啪嗒!”杯子四分五裂,她却在旁边乐开了花。当我们阻止她时,她就睁着无辜的大眼睛望着我们,说得厉害了,就开始哇哇大哭。但是,之后一点记性都没长,依旧不时地“残害”着家里的杯子、椅子。我真的很无奈,孩子总是犯错,我该怎么办?
孩子讲述:总犯错有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错误,孩子可以一犯再犯,一错再错,以至于让父母火冒三丈。训斥、甚至打骂过后,发现孩子还是照旧,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总犯错呢?
1、“我”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这个合理的需求最常见的就是父母的爱,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得不到满足,但孩子又不懂得用正常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直接跟爸爸妈妈说多陪我、爱我这样的话。他就用犯错来引起关注。
2、“我”情绪紧张所致。
孩子害怕犯错,因为之前类似情况曾被爸爸妈妈严厉批评过,所以,当再面对类似的事情时,他会紧张,他担心自己再犯错的话,肯定会被爸爸妈妈训。但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越是担心出错,就越是会犯错。
3、“我”反抗父母的某些决定。
孩子对父母的某些决定不接受,但又没办法用合理的方式来表达,他就用一错再错的犯错来表达。这类型孩子跟上面不同的是,做错时他没有恐慌感,他是有意识做错的,是故意的。
4、“我”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差。
孩子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心里想什么就去做什么,明知是不对的事仍要去做,这主要是由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5、“我”判断是非的能力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逐渐增多,他们周围生活中有一些不好的事例,由于孩子辨别能力差,好奇心强,往往也去模仿。
6、父母对“我”的惩戒不严。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做了错事,家长无动于衷,从不追究,甚至还纵容、袒护。孩子看不到自己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做错事和没做错事一个样,也就感到无所谓了。
爸妈可以这样做:
其实犯错是一种心理需要。孩子小时候犯一些错误,通过错误来确知与外界或他人的关系,可以获得对犯错的“免疫”。我们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当然,并非一定要鼓励孩子去犯错,顺其自然比较好。
1、不要急于批评孩子的错误。
当孩子犯错误的那一刻,其实他们内心是有受惊的,如果父母马上过来批评他,不仅不会让孩子犯错的行为减少,反而会增加发生的机率。父母要做的是蹲下来跟孩子保持同等水平的高度,这样会让孩子从犯错的惊吓中得到安全感,然后关心地询问孩子,再后认真听孩子讲述过程,最后指出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
2、跟孩子好好地解释。
当孩子犯错后,家长也许也生气地指责孩子,但事后又会后悔。很多家长在意识到自己错了之后又不想在孩子面前道歉,况且本来就是孩子犯了错误,所以也不会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惩罚过激而去弥补什么。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家长的想法和观念就错了,我们不一定要给孩子道歉,但至少应该对自己的过于严重的批评向孩子解释。说之所以发那么大火是因为怕她受伤,担心她等一些尽量从为孩子着想的角度去跟她说。然后,要耐心的听孩子讲述犯错的情况,这样也可以帮着给孩子分析,解释,告诉她下次需要小心。
3、重视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自控力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从小培养将有益于终生,要让孩子学会自控,首先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如晚上收看电视节目,一家人各有所好,不能让孩子独揽收视大权,懂得照顾别人;家长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指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孩子在理解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学会约束自己,进而发展到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
4、家庭教育要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
孩子做了错事,家长不可听之任之,一定要认真处理。必须向孩子严厉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去做的,并要根据孩子错误情节的严重性给予必要的惩罚,让孩子体验到做错事后所引起的不愉快,从而牢记教训。对孩子故意的破坏性错误不能任其发展下去,要认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教育也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不能性急,帮助孩子逐步明白道理,学会自尊、自律。
5、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
家长可利用孩子模仿力强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孩子重复练习正确的行为,以克服和纠正不良习惯,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6、改善亲子关系,多花些时间关注孩子的点滴成长和进步。
不管孩子犯的是什么错,父母都应给予包容,不能把错无限扩大,上纲上线地批评孩子。父母可以指出孩子的错误,但指出错在哪不等于批评。而在孩子一错再错时,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告诉他爸爸、妈妈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时是怎么处理的。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的家长需意识到这一点,要允许孩子犯错。在孩子犯错后我们对孩子应该加以合理正确的解释和指导,而不能一味的批评甚至暴力相加。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让孩子对错误形成良好的认知,这才是关键所在。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