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天已经很晚了,我在小区的门口看到了楼下的邻居,正急匆匆地推着电动车带着女儿往外走。我好奇地打听他们去哪,邻居笑了笑说:“我们取回电动车的时候,妞妞说上面的存车牌忘记摘下来了。如果不还给看车的人,她会因此而受罚的。”
邻居刚说完,坐在后面的小女孩妞妞快乐地说:“我们只要把存车牌还回去,那位阿姨就不用因此而受罚了。”
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很感动。忘记还存车牌这种小事,很少有人会放在心上,更不用说大晚上地特地还回去了。可是纯真的孩子却把它当成了一件大事,意识到是自己的过错。而这位妈妈的做法让我很认同,她在努力保护女儿的善良。如果她不送回去,估计看车的人会着急,最重要的是女儿会因此受到妈妈行为的影响,从此失去了一颗善良的心。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很多,有很多的家长会特意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什么叫做善良。众所周知,身教胜于言传,所以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实质上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孩子们幼时那纯真的心灵有多么善良。而将孩子这种善良巩固下来的最佳时期正是教育的黄金期。此时,家长对孩子进行优良品质的培养,则显得极为重要。
有的家长却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自私,眼睛里没有别人,也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那么究竟是谁让孩子的善良“消失”了呢?罪魁祸首,其实是父母,和父母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的家长本身就很强势,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得很霸道,而且总是对别人保持一种不信任和不耐烦的态度。他们经常在孩子面前议论一些人性的灰暗面,或者讲一些负面的消息,把人性恶的一方面无所顾忌地展现在孩子的面前。久而久之,家长的这种无所谓的做法就会伤到孩子,而孩子的善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猜忌和不信任。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位母亲。她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受过骗,被一位搞传销的人员骗去了几千块钱。后来,她就患上了社交恐惧症。无论遇到谁,都会觉得对方在欺骗自己。
当她带着孩子上街的时候,她会指着街上的小商贩说,瞧,他们卖的东西都是假冒产品,那些产品的效果都是骗人的;走到卖衣服的店里,她会告诉孩子,那些衣服的宣传都是骗人的,什么名师设计、进口名牌呀,都是假的;走到肉食摊附近,她会告诉孩子,这些肉里面注了水,加了瘦肉精,还染了色……总而言之,她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让孩子对这个世界没有了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恶与欺骗。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他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在学校里也不跟任何一位同学打交道。以至于有一次他忘记老师留的作业,想打电话问下同学时,居然发现自己连一个同学的电话号码也没有。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有好人也有坏人,我们要教会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更要保护孩子那份难得的善良。在孩子的优良品质的形成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特别是处于黄金教育期的孩子,往往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如果父母教育不当,会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一旦形成,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要知道,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是最长的,父母的生活细节就是孩子优良品质形成的土壤。在生活中向孩子展示自己的善良,教导孩子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样的机会非常多。比如说有的父母会当着孩子的面给流浪猫喂食,教孩子学会爱护小动物,教孩子学会珍爱生命;还有的家长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救灾的时候热情地拿出衣物、钱和各种生活用品等等。
父母首先在自己的道德品行上用一言一行体现出善良,孩子的善良之心才会长存,他们会把父母的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时间一长,在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孩子会把这颗善良之心永远保持下去,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