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是怎样建立的?——自我效能感
小健从幼儿园回家之后一直闷闷不乐,妈妈问他是不是在幼儿园和小朋友闹别扭了,他又说不是。妈妈有点担心,于是就让爸爸跟小健好好沟通。
在爸爸的耐心询问下,小健终于说出了实情。下个月幼儿园有个汇报演出,老师让他在童话剧《聪明的小小阿凡提》里面扮演阿凡提。“你平时不是很喜欢看阿凡提的故事,喜欢阿凡提吗?现在要扮演阿凡提,为什么你反而不开心了呢?”爸爸细心地问。“我是喜欢阿凡提。但是……我会演不好的。”“为什么你觉得自己会演不好呢?”爸爸又问道。“嗯,这个……总之,我会演不好的。阿凡提那么聪明,我怎么能演好呢?”
孩子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做不到?
“能做”与“不能做”——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来解释孩子拿什么来判断自己“能做”还是“不能做”某事。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去做某一件事情,能不能做成功的主观判断。在上述例子中,小健就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当老师把表演任务交给他的时候,他认为自己“会演不好”。这极可能是小健把自己判断为“能力不足”的原因。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针对自己的能力而作出的判断,这个判断使孩子们在遇到困难的极端情况下表现截然不同。
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通常更愿意接受有挑战性的任务,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他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加倍地努力。他们心中常有“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策略,及时放弃无效的做法,而去尝试可能引向成功的方法,最终取得更好的成绩。
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面对挑战时,更倾向于逃避,能避免则避免。面对困难时会更多地强调问题的难度,付出的努力较少,并以难度为借口,说服自己放弃。遇到阻碍时,经常抱怨自己能力低下,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并表现出僵化,不愿意放弃无效的方法,不敢于尝试新方法的特征,最后很可能得到较差的成绩。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较稳定的判断,它具有一贯性,但在不同的情境下,它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如持续处于影响环境中,自我效能感则有可能产生质的变化。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表现的因素,有以下四个。
一、直接经验
孩子亲身体验的成功或失败,对于他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影响最大。
一般而言,持续成功,或成功的次数远多于失败,都能使孩子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自我效能感一。而持续的失败,或失败远多于成功,则会让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困扰之中,最终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在孩子把失败归因于外界不利因素,而非自我稳定的能力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则不会受到什么伤害。同样,要是孩子总是把成功归于运气,而决非自己能力所情致,那么多次的成功也未必就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让孩子更多地体验成功以及恰当地对成败进行归因,都是建立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二、替代经验
替代经验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榜样的作用。“他能成功,我也能成功。”当孩子这样相信的时候,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有所提高。榜样的反复成功,则能起到巩固效能感的作用。
不过,真正能起到促进自我效能感作用的榜样,通常是与孩子水平相当的人。如果榜样的水平明显高于孩子,孩子可能会在心里面嘀咕“他那么厉害才能做好”,因而产生能力不如,难以完成任务的焦虑。要是榜样的水平明显低于孩子,孩子可能会得到激励,但也极有可能因为认为自己比榜样利害,必须成功而产生过大压力,最后影响表现。
三、言语说服
这是一种他人给予的力量感与信心。他人的反复劝说、引导,会使孩子得到暗示,暂时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在孩子真正承认他人所说的,并内化为自我的体验与信念之前,这样的劝说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
把他人的劝说内化为自身的信念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可能在成人引导劝说的时候真的相信了,但一旦遭遇困难和阻碍,却有可能一下子打回原形。因此,言语说服的效果往往是脆弱的,难以持久。
四、情绪状态。
情绪会影响人的表现,也会影响人对自己的认识。比如人在非常紧张的状态下,常常会低估自己的水平;在烦燥、疲劳的时候,会有一种无力感,即使面对非常容易的任务,都有可能感觉困难,无力胜任。当人处于亢奋中时,则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眼中一切都是小事,很容易摆平。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成功,成功,再成功
正如前所述,成功的经验是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基础。让孩子成功,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这个成功的经验不能“孤军作战”,它必须要是规模化的。每一次成功都只是一个小水滴,而自我效能感是能下雨的云,只有成功的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对形成稳定的自我效能感作出贡献。
二是关注成败比。成与败对于孩子都是有意义的,但对于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而言,成功的体验通常需要多于失败的体验。至于这个成败的比例是没有标准的,孩子的情况不同,需要的比例也就不同。
一个已经显得非常没有自信的孩子,那么成败比最好能达到9:1的水平,而一个有一定自信心的孩子,6:4可能已经够了,如果能达到7:3,很可能就已经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了。
成功是怎样得到的
成功的体验重要,归因也同样重要。
有时候成功并不能增加自我效能感,失败也不会伤害自我效能感,这是因为归因起了影响的作用。引导孩子作出有利其成长的归因,并教导孩子掌握全面归因的方法,自然能正面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小链接:关于归因的培养,本刊在2011年10期杂志里已有论述)
选择恰当的榜样
我们常惯于用比孩子差的人的成功来鞭策孩子进步,并一个劲地强调:他比你差,他都行!对于部分孩子而言,鞭策的作用是存在的,但对于另一部分孩子来说,这相当于一种批评:你看别人比你差,都做到了……因为“比我们差的人都能成功,我们也一定能成功”,这样的逻辑并不是唯一的解释,特别是对于有外归因倾向的孩子,他们会解释为“他运气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更多地是去联想大家之间的不同,找不同来解释,榜样也就起不到榜样的作用。
切记,和孩子水平相当的人的成功,最具榜样的作用。最好的榜样引导,当然是孩子看到,自己能体会到别人成功,自己也能成功。但孩子有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意识,特别是孩子很小的时候,那么父母的引导就非常的重要。父母在引导的时候,强调榜样与孩子的同质性非常有效。“他平时跑步只比你快一点”,或者“他成绩只比你差一点点”这样的话大可不必说了,很小的差距都可以忽略,没有必要提醒孩子去关注这些。因为孩子最需要关注的是他们之间能够一致的东西——成功。那就让孩子集中精力去关注与体验吧! 文/子非鱼 编辑/张燕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