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第七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在南京举行。15日晚,《家庭学校》亲子沙龙现场。《家庭学校》展开沙龙讨论:“输”在起跑线还是“赢”在起跑线。邀请梅子涵、薛瑞萍、郜云雁、徐冬梅、冷玉斌五位嘉宾进行主题讨论。这个社会广泛讨论的话题引起了与会家长与专家的热烈互动。本期栏目特别刊登沙龙节录,以飨读者。
对话专家:
梅子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薛瑞萍:网名看云。安徽省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曾获合肥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合肥市优秀教师。
郜云雁:《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编辑,《读书周刊》主编。
徐冬梅:亲近母语创始人,儿童阅读推广人,2005年度中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冷玉斌:《家庭学校》主编,首都师大“尊师园”书坊特约书评人。
对话一:“起跑线”存在吗
冷玉斌:黑格尔有句话,我们对于人人都在谈论的东西,也许是一无所知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谈论的这个起跑线。那么,今天我很想请问各位专家,起跑线是个什么东西,到底有没有起跑线?
梅子涵:起跑线是有的,就是跑道上的那个白线。可是把运动的东西放到一个人的成长上,恰当吗?把这样的一条线,100米的,在10秒钟里就要跑完的,竞争很激烈的一条线,放在漫长的生命的起点,这合适吗?这本身就是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在儿童阶段,难道除了赢就是输吗,没有不赢不输吗?那小时候,什么叫输,长大后什么叫赢呢?学习成绩好就是赢吗,那人格不好也是赢吗?学习成绩好,身体很不好,是赢吗?心理状态很不好,这叫赢吗?我想问问我自己,我现在赢了吗?没有赢,我很多地方都是输的。怎么把一个麻将台上赌博场上的东西拿到这里来了呢?
郜云雁:我觉得梅老师刚才说的起跑线是存在的。我相信在座大多数的家长,也不能否认这个起跑线。但是,如果前提是承认这个起跑线的存在,那对于起跑线内涵的界定是不是过于窄了。对于起跑线,大家现在主要理解的是分数的起跑线。其实刚才梅老师已经说到了,起跑线的内涵非常丰富。如果我们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话,我想我们每个做家长的,要关注的是:孩子的良好的人格的起跑线,不能输;影响孩子一生的习惯养成的起跑线,不能输;孩子的身体的起跑线,不能输。
梅子涵:如果你把人生解释为一个长跑的话,这就意味着已经把一个生命的享受过程给放弃掉了。生命是一天天度过的,最后要走向终点。所以我宁愿说,人生是个长途的行走。有的时候呢,就是需要慢一点;而有的时候呢,的确很无奈,需要快一点,甚至艰难一点。
对话二:父母如何看待“起跑线”
梅子涵:我是很真切地说,不管你的孩子几年级,你都应当有一种意识,就是童年应当怎么过。我们在讲起跑线,实际上应该讲童年到底怎么生活,孩子到底怎么长大,我们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也生活得轻松一点,幸福一点,但照样能够让一个孩子学到童年乃至一生应当学到的东西。这个矛盾能解决吗?我们现在把这个东西看做是不能解决的,这是我们的失败。一个孩子能轻松愉快地活着,也学到他应该学到的东西,真的那么冲突吗?我小时候在起跑线上赢了吗?我觉得没有赢。我小的时候,没有一门功课在班上是最好的。我明明很认真,但是没赢。如果有,那就是一门:跑步,跑得很快。我们班上一个最好看的女同学写作文,说我跑得快,说:“梅子涵像苍蝇一样跑起来了。”
可是,现在我们那些同学中,当作家的,也就我一个。作文一直被讲评的人现在已经不大会写文章了。所以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小时候所谓的输跟赢,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说,把怎么让他成长得好一点,理解为赢的话,成长得很不好,称为输的话,那到底什么叫成长得好和成长得不好呢?我们要重新去考虑这些内容。
输在起跑线还是不输在起跑线,很大程度上是把生命比赛的内容设置为学习。如果说只是设置为学习成绩,那么随便你怎么说,我认为都是错的。
郜云雁:我想就着梅老师的话继续谈。家长可能都需要一个意识,就是你要赢在起跑线,你的孩子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前一阵热议的虎妈,有人说,虎妈在美国就是虎妈,在中国遍地都是虎妈。我的一个朋友看到虎妈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想到我们今天中国的“县中”现象。什么叫“县中”现象?有一些地区的重点中学是军事化管理,北方有很多这样的学校,家长们趋之若鹜。你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一个星期只休息半天,就是军事化管理。除了卫生间,所有的地方都有探头,监视着每一个孩子。我认识一个从县中出来的孩子,他说:我们要打架,到哪打,去厕所,打完后,把血一擦,出来了,老师不知道。孩子们没有地方宣泄。
蔡美儿在美国为什么引起那么大的震动?很多人都说,蔡美儿是占了美国父母的便宜。美国的父母是用素质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而蔡美儿用这样的方式让他的孩子获得很多的成功。在美国,亚裔学生比较多,可能美国现在从基础教育到高校,亚裔学生的学业成绩都很高。但是,亚裔学生的自杀率,也很高。没有人说这个问题。
梅子涵:你这么说,别人听了以后,会以为我为了让小孩成功,就要付这个代价。很多人愿意付的,我保证下面有很多家长是这样的。但什么虎妈狼爸,他们花了那么多心血,他们的孩子也的确是成功了,那是因为这些孩子有他们的遗传。不是说只要花了心血,花了努力下去,都能成才。就算你天天打孩子,也有很多不能成才,对吧?
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忘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就是遗传理论。有很多家长说,我家的孩子不喜欢阅读。我说,他现在多大。她说八岁。我说,你和先生喜欢阅读吗?她说不喜欢。我说,你们两个都不喜欢阅读,生下来的小孩怎么可能喜欢阅读呢,对不对?遗传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如果你小的时候数学好得不得了,请你想一想,你数学什么时候开始好的。大人一想,十四岁。可是你要求孩子七岁的时候数学就很好,这可能吗?
还有变异。你别以为你是数学家,你的小孩就会是数学家。你也别以为你是文学家,你的小孩就是文学家。我们只想着让孩子什么都要好,可是我们并不知道,我的孩子是什么状态,他的长处在哪里。难道世界上的人都一样吗?都能够成为科学家吗?有的人可能就喜欢当木匠。所以,当我们盼望孩子优秀的时候可能需要知道我们的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薛瑞萍:现在我们经常劝年轻的父母,不要焦虑。但我们回头反思自己的时候,经常充满忏悔。真的有必要这样吗?不是这样的。
父母的焦虑,哪怕你忍着,克制着,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我说过一句话,好父母的名字就叫焦虑,好老师的名字就叫焦虑。不焦虑,不是好父母,不焦虑,不是好老师。但是,还是不能太焦虑。我相信大家明白我的意思。我学生的家长可焦虑了,我劝他们不要焦虑。我跟他们说,考试的压力我能顶得住。总要有人考倒数的,我能够顶得住。吴蓓老师跟我讲过一个例子,她说有个孩子去看病,一个男孩,老是尿床。怎么检查都查不出什么毛病。然后心理学的医生问孩子的妈妈,你带你的孩子睡觉吗?妈妈说,是的。医生说,你和你的孩子分开来睡觉,一定会好。结果真的好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母亲和她的丈夫关系不好,她心里充满焦虑。她从来不在她的孩子面前说他丈夫的不好,她是个好母亲,可是她的焦虑把她的孩子感染了。人在焦虑的状况下,无法好好思考,就像电脑在有病毒的情况下,无法好好地工作。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