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爱书人,这有多重要呢?
我最爱举以下的研究做例子。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痛也相似(父母酗酒、身亡、离婚等)。
如果这30人童年背景相似,那么他们长大后命运如此不同,这又做何解释呢?在对这30人做了广泛的访谈后,研究人员发现差异在于他们童年时在书与阅读方面的经历:
▲15名教授中,有12人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书籍和印刷品;15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
▲15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这项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15名教授认为童年阅读是趣味盎然、鼓舞志向的。他们在书中寻找人生困境的答案或讯息,书本成为这些人的精神食粮。教授组二号受访者是个典型例子。二号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二号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
他解释说:“突然间,我母亲去世,我到了这个地方。我吓坏了,脑中不断想着,在孤儿院中,我和其他孩子会怎么样?在孤儿院会有什么遭遇?”
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Horatio Alger)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他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