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育孩子,先得读懂孩子。要读懂孩子,得花时间、下功夫观察、分析、研究孩子。而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情,到底是自己的事情要紧,还是孩子的事情要紧呢?
如果说自己的事情要紧,孩子的事情可以交给保姆、老人、幼托机构去打理,那么,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从好的方面想,父亲事业有成,风度翩翩,母亲年轻漂亮,光彩照人。而孩子会怎样呢?孩子在保姆、老人、阿姨(或老师)的照看下,能像别的父母照看的孩子一样健康、幸福吗?就算保姆、老人、阿姨把孩子照看得很好,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但是,孩子与父母有感情吗?能脸挨脸、心贴心,毫无障碍地跟父母交谈吗?孩子能把父母看成是自己最亲最爱的人吗?能理解、认同父母的选择,能与父母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吗?为了自己的事情,父母可以置骨肉亲情于不顾,孩子长大后,除了信钱、信权、信名、信利、信自己,还会信情、信爱、信仁、信义、信他人吗?孩子从小就不知什么是人间最不能割舍的东西,他们成家立业后,能善待自己的孩子吗?父母老了,需要人照顾了,他们会守在父母身边,放下自己的快乐、幸福,陪父母走完最后的历程吗?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没有守在孩子身边;父母老了,光彩不再了,才想到骨肉亲情,这时的骨肉亲情不和当初的骨肉亲情一样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吗?晚景悲凉的老人,追溯他们的过去,差不多都能从自己身上找到问题的症结。
从坏的方面想,父母在外挣了一些钱,能维持孩子在家的正常开销。但是,没有父母陪在身边,保姆、老人能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却不能满足孩子的心灵需求。孩子在正常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只能到外面去寻找精神寄托。有爹有妈的孩子,心有归属,谁会没事在外瞎混呢?只有气味相投的、没人管的、情感饥渴的孩子,才会没事凑在一起。这些心无所依的孩子凑在一起,抽烟、喝酒、赌博、上网、瞎逛、寻衅滋事……父母抛家舍口在外奔事业,事业未成,孩子却成了社会渣滓,这是怎样的不幸啊!无需赘述,到处都能找到这样鲜活的案例。父母不把孩子的教育当回事,孩子沦为不良少年,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父母为一己之利,害了孩子,害了家庭,害了社会,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呢?!
由此而言,无论父母在外干什么、干得怎样,如果疏忽了孩子,错过了面对面、心贴心教育的好时机,最终结局很可能是悲剧。在这个独生子女时代,什么事能比孩子的事大?什么事不能牺牲,非要牺牲孩子的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孩子不幸福,何谈家庭幸福?!
如果认为孩子的事情要紧,父母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唾手可得的好差事,往后的结局会怎样呢?
即使父亲为孩子牺牲了金钱、地位、吃喝玩乐,母亲为孩子牺牲了美貌、身材、事业和娱乐。孩子在不甚富裕的家庭,吃着不甚丰盛的饭菜,穿着不甚光亮的衣服,会心生委屈吗?不会的。孩子小,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饥寒冷暖有人疼,吃喝拉撒有人管,心思情绪有人问,走到哪儿有人陪,父母把最宝贵的时间都给了孩子,孩子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在父母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下,孩子一天一个样,健康幸福地成长着。等孩子长大一点了,无需父母全程陪护了,父母再另寻心思、另谋发展,不是很好吗?虽然,父母损失了一些机会、钱财,但是,和孩子的健康幸福相比,这点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呢?父母时时关心、惦记着孩子,孩子时时感受着父母的爱和关怀,这股爱的暖流时时都在两代人的心中涌动,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孩子长大了,又有自己的孩子了,在爱的暖流里长大的孩子,会不把爱的暖流一代一代传下去吗?父母老了,需要人照顾了,儿孙会知恩不报、置老人于不顾吗?父母为孩子牺牲了什么,孩子也会为父母牺牲什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从好的方面去想,父母在事业、家庭之间两头忙,为了孩子,他们虽然损失了一些升迁、发财的机会,但父亲有家有业有爱,更具成熟男人的魅力;母亲经历了孕育、哺乳、养育孩子的全过程,对幸福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更具成熟女人的风韵;孩子生在完整幸福之家,长在完整幸福之家,受的是完整的爱心、亲情、责任、奉献教育,在人生的起点,就走在了别人的前头,以后再接受优质、完善的教育,他的人生之路还会令人担忧吗?这样幸福、完美的三口之家,虽然不是随处可见、随地可找,但是,年轻父母努努力,幸福家庭还是大致相似的——即使没有幸福的外表,也会有幸福的内核。
由此而言,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为之做些牺牲是值得的。一是父母的牺牲可化作孩子成长、成功的原动力,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二是父母也能在牺牲中学到很多的东西,使自身的发展更丰富完善。
孩子生来柔弱,需要父母的悉心照料才能长大成人。动物生来不久就能行走、觅食,因为它们头脑简单,生存技能简单,不用父母花多少功夫就能学会生存。而人是世间最高级的动物,脑发育、四肢发育、心智发育需要很长的时间,生产、生活技能的学习也需很长的时间。动物都不会推卸自己的责任,人岂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