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孩子熟悉的动画形象进行引导 用孩子心目中“权威人物”的言行来纠错 用趣味活动来鼓励孩子向好的标准看齐 孩子总不能按家长的指令做时应注意:
有句俗话说:两三岁的孩子,连狗都嫌。家住长沙市岳麓区的吴女士为了孩子在家当全职妈妈,她的女儿,两岁九个月的琪琪现在正处于狗都嫌的年龄。吴女士觉得每天与孩子相处就像打仗一样,每天都有一个时段感觉快要发疯了。真搞不懂孩子为什么从那么乖的一个“小天使”,变成了一个“小魔头”?搅马桶是她的强项,冰箱上有她的手印,时不时要噘起小嘴说:“不!”……面对这样的孩子,无论轻言细语还是严肃地说上多少遍,她总是不肯听,在这种时候,吴女士常常乱了方寸,开始大吼大叫,她觉得自己发起脾气来像个疯子。那么,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做,两三岁的孩子才会听话呢?1月20日,记者采访了心理专家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杨放如教授。
父母不可自乱方寸
杨教授提醒说,在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乱了方寸,大吼大叫、打骂是没有用的,平静地接受这场风暴,对待孩子不要强制,不要粗暴,但不能迁就和纵容。通过书籍或者其他途径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做充分的了解,这样家长就有了一个精神支撑。家长保持积极的态度,积极地应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就会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另外家长可以学习以下三招来对付不听话的孩子。
借助孩子熟悉的动画形象进行引导
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还不能直接依据父母口中的是、不是,要、不要,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判断语句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但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行为起到鼓励或制止的作用,因为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多种纯洁而深厚的情感。譬如,小孩子都比较喜欢黑猫警长、白鹤阿姨、啄木鸟医生,讨厌毛毛虫、苍蝇、蚊子,害怕大灰狼等。依据小孩的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用这些物象与他们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孩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如冬冬的爸爸就常拿动画片《邋遢大王》来引导孩子不乱丢垃圾。每次冬冬准备把包糖果的纸丢在地上的时候,爸爸就会说:“丢在地上的话,邋遢大王会把你带到老鼠洞里去喔!”这时冬冬都会很配合地把垃圾丢进垃圾桶。
用孩子心目中“权威人物”的言行来纠错
两三岁的小孩常常会说:你这样做不对,我们老师说应该那样做。也就是说,与小孩接触亲密、关系亲近的人的态度与行为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人称为小孩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但小孩对待权威人物的态度有一个特点:譬如在家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成为权威。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有可能成为权威。借助这些可亲可敬的人来引导小孩的行为,常常很灵。例如冬季宝宝不肯洗澡,妈妈就对她说:“宝宝洗了澡,多可爱呀。幼儿园的老师知道了,也会高兴的。”因为老师知道了会高兴,所以“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用趣味活动来鼓励孩子向好的标准看齐
俗话说:小孩爱吃抢饭,的确如此。一个小孩吃饭可能吃得不好,要是几个小孩一起吃,他们就会争着吃、抢着吃。是饭菜香吗?不一定。原因就在于这不仅仅是吃饭,还是一场小小的比赛。小孩子一般都喜爱活动,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对他们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小孩的生活设计成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比如,小兵不到3岁就能自己穿裤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裤子,妈妈拍拍手,说一句“小兵真能干”,就激起了他学习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实际上,小孩的荣誉感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强烈,但又很单纯、质朴,绝少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纸做的小红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怀疑精神奖励在引导小孩行为当中莫大的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把引导小孩各种行为的道理同他们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耐心地启发、督促,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原本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可爱的乖孩子。
小贴士:
孩子总不能按家长的指令做时应注意:
●经家长多种方式的启发,孩子对指令仍没有什么反应,家长就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智力发展、接受能力是否有落后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治疗。
●有的孩子常常是还未听完家长的要求就急着做,因此出现偏差。
●智力发展没有任何问题,也听得懂家长的指令,但就是不愿意按家长的要求做,很有可能是孩子对家长的话毫无兴趣,是故意不愿做。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