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对的,就是饲养,饲养牲口动物的“饲养”。不知你是否有意或者无意的把你的宝宝,当成了牲口动物一样的“饲养”。
有一种普遍看法,觉得小孩子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家伙,只要你给他吃好喝好睡好,他就可以自然健康长大。而且宝宝体内有一个天然的时钟,在某个特定的时候,宝宝就会自然学会某种能力。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我看到太多身边的小孩子被留给老人家,留给保姆,而父母们,却去做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工作事业挣钱,甚至是娱乐消遣。孩子呢?留给老人家和保姆好了,只要吃好睡好玩好,就可以自自然然长大。“你看,我自己不也就是这样自然长大了么”,他们会这样对自己说。即使自己带,作为父母,也是日复一日的担心吃喝拉撒,盼望宝宝快些成长,快些学爬,早日学走,早日会说话——最终,自己早日解脱。
我把这种看法造成的做法称为“饲养”,因为这样的做法和养只小狗或者动物没有什么差别。
有另外一种看法,觉得小孩子除了身体生理上的需要,还有精神上的需要。每个小孩子都是天才,只有给与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这些天才的种子就会萌发。
如果不满足宝宝的需要,我们做的无非是用时间来磨灭宝宝的天分。
我把这种看法造成的做法成为“培育”,是根据小孩子发展规律的精心培育。而这些本来普通的小孩子,经常会被人成为误称为天才。
距今170年多前,在德国乡下一个叫卡尔威特的牧师认为是教育而不是遗传决定了孩子优秀与否。他精心教育自己轻度弱智的孩子——结果是小卡尔在5岁前能记住3万多个单词,8岁已经通晓6国语言,10岁进入莱布基大学就读,13岁得到哲学博士学位,16岁得到法学博士……你也许觉得太偶然了吧,也许小卡尔本来就是天才。且听下文……之后,这位牧师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详细记载下来,流传到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由于书是手写德语的而且历史久远,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读了这本尘封已久的书。其中巴鲁博士和维纳教授看过之后也对自己的孩子实行了这样的教育。结果,巴鲁博士的孩子13岁进入哈佛大学就读;而维纳博士的孩子10岁进入塔弗兹大学就读——这个孩子就是开创了“控制论”这个崭新学科的诺巴特.维纳教授——现代计算机就是基于他的理论才发展而成。
你也许会觉得,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无非是会读书而已,其实没有什么大作为。如果告诉你江藤俊哉、访根白子、小林武史、小林健次、铃木秀太郎、丰田耕儿等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都是一个叫铃木镇一的老师教出来的,你会意外么?丰田耕儿满两岁五个月时,已经在日本青年会馆公开演奏了德弗乍克的《幽默曲》,现在为柏林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演奏家。铃木镇一对才能培养有独到的见解,才能教育本身是很多方面的,这些演奏家,只不过是他把才能教育实施在小提琴演奏教育方面所做的实验而已。
你可能已经明白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着巨大的潜能,他们的潜能有待我们这些作父母的来开发。是的——其实每个小孩子都是天才,之所以大家都普通,只不过是没有受到合适的教育而被磨灭了天分而已!!!当然,另外一个可能性是,你觉得“其实我才不要把宝宝培养成天才呢,我不要给他那么多压力,我要他平平凡凡快快乐乐地生活”。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来认真的想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看天才。也许“天才”这个词太过敏感,我们用“能力”好了。所谓天才无非是拥有出众的能力而已。你愿让你宝宝有出众的能力么?另外打一个比方:假如你孩子正在考大学,他有幸被清华大学和一个本地普通大学同时录取,你会让他选哪个?大多数人会选清华大学。为什么?答曰:上清华不代表着成功,但清华大学可以给他更好的环境和未来发展的机会,不是么?呵呵,对了,天才不代表着幸福和成功,你现在不是要培养天才,而是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未来的机会。
然后,我们看看压力。大家经常会把教育和学习,和压力、痛苦联系在一起。估计这就是家长当年的切身体会吧(呵呵,很可能家长本身当年就没有受过合适的引导)。其实对于小孩来说,学习就是玩,玩就是学习。学习有两种,一种是有趣的学,一种是枯燥的学,而有趣的学就是玩;玩也有两种,一种是有益的玩,一种是无聊的玩,而有益的玩就是学。如果是无聊的玩,小孩子无所事事,没有兴致勃勃的思考、操作、阅读等,游游荡荡,无所事事,那才是对孩子的放任和残忍呢。 我们现在是希望让宝宝喜欢上学习这个游戏,在玩中学,学中玩。有了这种自学习惯和能力后,对小孩子一生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
最后,我们看看“平平凡凡快快乐乐地生活”。平凡有两种,一种是主动选择平凡,是胸有成竹,为了心灵的宁静而主动选择;另一种是被迫选择平凡,是无能为力,不得不选择平凡。如果是主动选择,将是平凡而快乐着;如果是被迫选择,将是平凡而郁闷着,表面上快乐,实际上是自欺欺人。作为父母,我们不能自私地决定让孩子平凡与否,需要的是给他选择的能力,让他以后自己有能力选择是否平凡。有能力选择者,则是快乐着——不论平凡与否!
其实我说的那么多个例子,并不是要让父母都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能如此出众的人才,因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条件限制。而同时,我相信,只要父母愿意,再大的限制下,条件仍然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让孩子虚度了最重要、影响深远的前几年——这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权利!除了吃喝拉撒睡,你还为宝宝的未来做了些什么呢?
儿化语 PK 标准语
儿化语优点:
1.和宝宝处在平等的基础上,给宝宝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其自信。
2.更容易与其交流。
3.重点突出名词和动词,有利于宝宝将物体或动作和词语联系起来,对周围环境进行分化。同时也能增加其词汇量。
缺点:
1.用儿化语和宝宝说话,意味着宝宝必须建立两套语言符号系统,必然给其造成双重负担,耗费宝宝的精力。而且先前儿化语的掌握,对正规语言的学习将是一种阻碍。如此将拖延宝宝过渡到说完整话的时间。
2.经常说儿化语,对幼儿智力和性格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较快,求知欲很强,如果宝宝总是使用他们习惯的儿化语,就将习惯于无需多做努力的语言环境,语言潜能将得不到激发。
3.经常使用儿化语和宝宝交往,宝宝会发现成人与成人说话,和成人与自己说话不一样,这样会感知自己是个宝宝,产生自卑心理。
标准语
成人型标准语言:是指父母和年幼的宝宝说话时,用与成人说话一样的言语方式与其交流。
优点:
1.有利于宝宝的语言发展,使用规范语言的环境更容易帮助宝宝完成语法结构的学习。
2.有利于宝宝认知的发展,“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对其认知水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有利于宝宝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口齿清晰、言语表达清楚的宝宝才能与人很好地进行交往。
缺点:
有可能会让宝宝产生交流困难等问题。
跟宝宝说话用儿向语言
儿化语和成人型标准语,对宝宝来说,各有弊端。我们主张跟宝宝说话,用儿向语言。
什么是儿向语言?
所谓儿向语(儿童导向语言),是一种专门说给幼儿听的语言。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所用的词句、语调、语速等)都需适应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考虑宝宝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成人在了解宝宝当前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在交谈中以略高于其水平的语法、语义和语言内容与其进行交谈。儿向语是对宝宝语言的重复、扩充和评价,是宝宝能理解或经解释能够理解的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儿化语。
儿向语的“略前性”
儿向语是一种动态的话语,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的提高,儿向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随之改变。而且其与儿童言语发展水平相比带有“略前性”。如:当宝宝处于牙牙学语时,成人用电报式语句与之交谈,当宝宝会说话时,父母就可以使用较为复杂的语句,这种“略前性”带动了儿童言语从低级向高级水平的发展,语言表达从字到词到句子,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根据“儿向语”的“略前性”特征,给妈妈的建议:
*尽量少用或不用儿化语,比如“吃饭饭”、“喝水水”等。
*不能把完整语句拆散成单个词语方式来表达,比如,“梨,苹果,宝宝,这个,那个?”应直接使用规范的、完整的语句,比如“宝宝想吃梨还是苹果?”如果妈妈考虑到宝宝太小可能听不懂,可以多重复几遍,尽量保证使用的句式长度或难度略高于宝宝的理解能力。
*规范言语,不要模仿宝宝说话。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比如他表达喝水的时候,可能会说“喝水水”。这些不规范的语言形式是宝宝语言能力尚未成熟造成的。如果妈妈在表达这些意思的时候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宝宝以为他的表达是正确的,将会对儿化语进行强化。
*减少肢体言语表达形式,尽量使用口头言语来表达。在宝宝难以理解的时候再适当地辅以肢体动作。比如,宝宝要吃饼干,你可以引导宝宝学说句子,宝宝说“饼饼”, 可以启发宝宝说“这是饼干,宝宝要饼干。”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