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孩子的成长,需要三重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每当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论调和说法,我都感到悲哀。表面看起来,家庭教育也被提到了,但是,人们总是把家庭教育排在三种教育的最后,人们提到家庭教育时总要加上一个“也”字,家庭教育在人们的心目中至今仍然处在一个起补充作用的、不提醒就被忽视的地位。这真是一件足以让人痛心的事情。
家庭是社会的子宫
先来说社会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是人们普遍的看法。把这作为误区或许有点牵强,社会由家庭构成,所以家庭是细胞。这在逻辑上也是讲得通的。但是任何事情我们都不能从一个角度去看它,否则难免失之偏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家庭是社会的子宫。孙中山先生说过: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社会由人构成,人来自家庭。那些呱呱坠地的婴儿,既是未来社会的构成者,也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什么样的家庭走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群构成什么样的社会。无论是拿破仑还是马克思,他们都是从他们的家庭中成长为拿破仑和马克思的。国家的未来不掌握在那些当权者手里,而是掌握在母亲们的手里。从这个角度讲,“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从社会的构成来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社会的形成来讲,家庭是社会的子宫,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每个人都来自于家庭。一个人从家庭中成熟并进入社会,又形成新的家庭,而假如这个子宫先天不足,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个子宫产生的胎儿是不健康的,这个不健康的胎儿长大后又会形成下一个不健康的子宫。一个人的弱点,殃及几代人,这是十分普遍的事情。
社会上可以说良莠不齐,孩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长,不仅有机会受到优秀榜样的影响,也不缺乏堕落因素的利诱。社会风气的复杂不一,根源在于各个家庭之间的巨大差异。如果我们能杜绝产生罪犯的家庭,那么我们就能避免犯罪。如果我们只看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就难免轻视家庭的作用。事实上,家庭才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家庭不是学校教育的替补
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十个家长就有八个本末倒置。这是因为一方面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家长看不清学校教育的局限和不足。
学校有什么功能呢?学校最突出的功能是传递知识,学校集中了大量的各种相关专业的知识分子,各种先进的教学设施,这些资源是家庭无法完全具有的,在这些方面,学校是不可替代的。
另外,孩子将在学校中度过十余年的生涯,学校作为一个有围墙的社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有成群的教师供他们模仿,有更多的同龄人的个性供他们选择和参照。事实上,学校生活对孩子人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远远比传递给孩子的那些知识更为深远。
正是由于学校在知识、规模、系统性等方面看起来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让父母们产生了依赖学校忽视家庭教育的错误意识,他们潜意识中把家庭教育当成了学校教育的替补。
家庭是孩子整个人生的基础,也是学校生活的基础。对待知识和学业的态度是从家庭中养成的。父母如何看待知识和学业,以及家庭中是否具备学习性的氛围,对于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产生着基础性的影响。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习惯的雏形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如何面对学校这个环境,选择什么样的榜样来模仿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同龄人作为伙伴,都取决于孩子在家庭中建立的价值观。而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父母对孩子的表现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起着调节的作用。
所有这些,对于孩子如何度过他们漫长的学校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把家庭作为学校替补的潜意识是很危险的。
学校之堪忧现状
家长们准时出席家长会,认真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并在心里祈祷孩子期终考个好成绩,假如孩子成绩不好,家长还会去为孩子请家教或者报辅导班。做完这些以后,家长就认为自己尽到责任了,偶尔还要抱怨“做父母真不容易”。难道父母对于孩子的责任仅此而已吗?难道学校真的像父母们所依赖的那么可靠吗?
担忧一: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
导师问那些努力报考学位而对教学一塌糊涂的老教师:“你们是真的教了30年吗?还是只教了一年,30个这样的一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校主要是对孩子的学习负责的,遗憾的是,对于一个不会教学的教师而言,他不仅不能有效地传授给孩子知识,反而会损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由于我对初中一个英语老师的抵触,使我在整个中学乃至大学都十分讨厌英语;可是,奇怪的是,当我告别学校,我竟然对电影的英语对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一口流利的英语是那么让人羡慕,而学习英语居然也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所有这一切不是发生在课堂上,而是在我告别所有的英语教师和英语教材之后。像我这种情况在学生中是屡见不鲜的,没有人能统计出有多少学生,仅仅因为教师的原因,就一生讨厌数学、英语、历史、政治以及其他各个科目,并非是他们天生如此,只不过他们的坏运气使他们碰上了一个糟糕的教师。
担忧二:教师综合素质低和人格修养不足
这是一位家长朋友对我讲述的她的孩子的亲身经历。
一天孩子回家后对她说:“妈妈,我在路上摔跤了,你看我的脸。”妈妈心疼地看着孩子青肿的脸说:“你怎么不小心点!”
然而,在几天后的家长会上,这位妈妈得知孩子不是自己摔跤摔的,而是被老师打的,原因是孩子撒谎。我问孩子的妈妈:“他是学校的正式老师吗?”孩子的妈妈说:“他还是市里的优秀教师呢。”
至于教师体罚学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因为这比起虐待和猥亵孩子的教师来言,已经算不了什么了,但让人惊讶的是,一名市级优秀教师,居然也会仅仅因为孩子撒了几次谎,就把孩子打个鼻青脸肿。
从师范学校走上讲台,便成为教师。而一旦成为教师,就马上成为家长眼中的权威并被寄予了教育孩子的重任。但是,我们知道最优秀的学生是很少报考师范学校的,而在师范学校中优秀的学生又会考研或者跳槽,剩下的学生进入中小学做教师。而在这些教师里面,有教学成绩的优秀教师又往往担任领导,脱离教学第一线。既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不足以吸引那些德才兼备并适合做老师的人加入并留在教师队伍里,又怎么能够避免教师人品低下、责任感差以及上起课来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呢?
担忧三:教师资源严重不足,教师对教学任务不堪重负
更为尖锐的是,即便是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一个教师带两个班100多个学生的课是学校中最普遍的现象,而带三个班的课的情况一点都不稀奇。我们想一下,教师除了工作以外还要有自己的生活,没成家的要结婚;结了婚的要照顾孩子和老人;而在工作中,还要有相当多的时间用来开会以及参与学校的活动,剩下的才是教学的时间。在这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备课、要判作业、要应付公开课和评优课,这些事情做完以后,教师而且是有责任心的教师才会花一些时间,来考虑班上个别学生的情况,要知道,在这少之又少的时间里,他面对的是100多名学生,每个学生被分析、被指导、被教育的几率又有多少呢?
担忧四:学校校风及校园文化良莠不齐
在学校教育中让人担心的又何止教师素质这一个方面呢?难道保尖子生而敷衍大多数不是很常见的现象吗?难道三好学生和保送生的暗箱操作我们没有耳闻吗?难道个别教工对学生的精神虐待不让人担心吗?难道良莠不齐的校园环境中的斗殴、结派、早恋、追星不是时时威胁着我们的孩子的发展吗?
现实就是这样,可是有几个家长真正防微杜渐了呢?难道家长的责任只是听从教师的建议、配合学校的工作吗?学校、教师真的可以这样可以依赖吗?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思考和自尊,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训练,但问题是,教育是否只训练一个人的思维而不会对它的思维造成损伤?孩子被父母送进学校,学校便开始把别人的思想强加进他的头脑,却很少去帮助他发挥自己的思想才能,直到有一天他走进社会,才开始真正试着运用自己的智慧。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选择退学自修?为什么家庭学校越来越多?为什么爱迪生、爱因斯坦、罗素、丘吉尔这些学校的差等生却能不同凡响?为什么各个领域的那么多的伟人都对学校持排斥态度?这不能不让我们对学校教育的功能和利弊抱有审慎的态度。另外,学校里沿袭已久的排名制度,教师们偏爱“尖子生”、忽视甚至排斥厌烦“后进生”的习惯心理,往往使那些准备不足或者能力不够的学生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对学校不愉快的回忆经常让他们由此远离课堂,远离知识,而学校和教师送给他们的“礼物”———自卑,则会减小或者熄灭他们人生的活力。事实也许正如《学习的革命》中所说:“我们在进行一场如何拥有优秀学校的争论,而事实上,拥有正常的学校就很满足了。”
需要声明的是,我无意攻击学校教育,实际上国家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的成效;另一方面,学校里的雄厚教育资源仍然是家庭不能代替的,除了少部分特殊家庭之外,我们确实离不开学校。但问题的关键是,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我们如何看待学校和学校中自己的孩子,我们一定不要以为,孩子进了学校作为父母的责任就减轻了,相反,我们的孩子更加难以把握,我们的责任也随之变得更为重大。
要知道,学校是无法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人格的健康发展上。学校是一个供大家用来学习知识的公共场所,而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内容,只能由个体对自己负责。但是,我们的孩子年龄尚小,他们幼稚、单纯而脆弱,他们缺乏各方面的经验:学习的经验、与人相处的经验、明辨是非的经验、保护自己的经验、排除干扰和误导的经验等等。任何一个方面,学校都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保证,而任何一个方面的闪失,都可能殃及我们孩子的一生。除了我们没有人会像我们一样关心、安慰、爱护和帮助我们的孩子,对于走进校门的孩子,我们责无旁贷!
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是以家庭教育的影响为基础的,正如乔伊•罗斯所言“掉队的学生并非在16岁时才掉队的,他们在6岁时就掉队了,如此十年,离校时已经成人了。”孩子的一生是从家庭开始的,早期的家庭生活奠定了孩子在性格、兴趣、品德、习惯、对知识的态度等人生最主要方面的基础,孩子以后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向社会,所有成长和变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早期教育的微小的偏差往往造成孩子日后生活最大的偏离。一个孩子的失败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其次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失败。
学校是辆公交车
“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这是在孩子跨入校门之前,几乎每个父母都要叮嘱孩子的话,然而,假如老师说的不对怎么办呢?我们要孩子尊重教师,假如老师首先不尊重学生怎么办呢?我们要孩子向老师学习,假如老师误导孩子怎么办呢?
在此,我并不是要指责学校教育让人忧虑的弊端,只是对家长们为孩子树立的看待学校的态度提出怀疑。孩子当然应该尊重老师,也当然应该以谦逊的姿态向老师和同学学习,但是,问题往往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不少教师在知识、修养和人格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至于同学更是良莠不齐,我们难道就让孩子没有鉴别地全盘吸收吗?假如孩子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比如孩子对老师某些方面的观点提出鲜明的异议,对同学们都喜闻乐见的某个娱乐明星嗤之以鼻,对不好的班风实行抵制,却因为这样常常遭到教师和同学的排斥,我们又将如何呢?更为严重的是,那些学校中的不公正对待将对孩子心灵造成创伤并影响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作为家长,如何调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经常出现的冲突,让孩子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学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责任。显然仅仅在孩子心中树立师道尊严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孩子走进学校之前,我们究竟应该对孩子说些什么?我们要孩子如何看待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学校的纪律、学校的校风、班风等等孩子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所要面对的一切?
看起来,这些问题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来逐步分解。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学校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很简单,就是获取知识并通过考试的选拔逐级深造。那么,我们就应该告诉孩子,去学校的最核心的目标就是学习知识,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选择和展开。
但是一旦我们进入学校,我们就无可避免地成为学校中的一分子,而且是长期地生活于其中。那么,我们就涉及到对学校环境的适应问题。既然学校也是一个环境,那么它就与其他环境有共同之处,我们在公交车上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讲文明,那么我们也就不能期望所有的教师都学识渊博,正如我们在单位不能指望领导总是公平,那么我们就不能期望学校没有不公平的事情存在。而且,我们进入任何一个环境,都不能期望环境里的人和环境中的事都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期望学校里的一切都是理想的呢?我们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适应人、适应事、适应相应的规则。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扮演相应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在环境中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要向孩子明确的最基本的态度。
具体来讲,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孩子学会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不仅仅是课堂,不仅仅是自己的任课老师,不仅仅是图书馆;我们要鼓励孩子从学校里接触到的任何人经历的任何事中学习,只要这些有可学之处。其次,我们要鼓励孩子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学校中,有各种各样的儿童和成年人,只不过他们分别以教师和同学的角色出现,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去适应别人,包括同龄人和成人,如何与他们交流、相处和合作,如何去赢得别人的欢迎、信赖和支持。当然,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的孩子也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以各种方式包括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学校中,还有各种纪律和规定,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培养规则意识,但是,我们也要教会孩子适当地变通。
总之,我们应该把我们适应环境的各种经验告诉给孩子,而不是去规定孩子对学校的期望。学校是我们的孩子学会生存的重要的环境,是将来进入社会的学前班。我们不是要去贬低和丑化学校,我们只是培养孩子客观的态度,培养孩子对学校环境的适应以及在学校中对自己目标的把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孩子因为自己的天真幻想而受到伤害,并为孩子将来的人生积累珍贵的经验。
家校沟通,莫听一面之词
家校沟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老师眼里的孩子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未必一致,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和老师的实际情况也往往有所不同,所以,家校沟通切忌偏听偏信,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客观地、全面地了解问题。
1.如何看待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孩子很小时,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他们很大程度上将老师的评价当成是绝对权威看待。这个道理在“期望效应”里得到了很好的说明。
如果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出现了偏差,你就要不失时机地指出来。当然,要注意表达技巧,特别是老师对孩子存在偏见时,更要如此。
如果因为老师的问题而造成孩子的抱怨,你应采取平和的态度,冷处理。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要侧面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征求一下老师对孩子的意见和希望,并委婉地转达一下孩子的意见。
告诉孩子,在师生关系中,喜欢不是必需的,即使老师不喜欢他,他也可以做个好学生。只要学会和老师相处,不对抗就行。让孩子明白,哪些事可以抱怨老师,哪些不能。例如可以抱怨老师教学不认真,改作业马虎等,但老师对谁更好是他自己的事,不必计较。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不受欢迎的孩子最后不都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吗?必要时,用这些故事教育孩子。
2.如何看待孩子对老师的评价
要指导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就要引导孩子对老师形成一个全面而合理的认识。在学校里,孩子经常会因为自己的喜好来评价老师,以自己的好恶来确定学不学哪一门科目,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可能会毁掉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天赋,因为天赋能力的发展也有一个关键期,过了这个关键期再去弥补,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应该科学、客观地引导孩子认识老师,评价老师,不以自己的好恶来确定喜不喜欢某个科目。
告诉孩子,老师也是凡人,也会犯错误。如果觉得老师错了,可以不当面指出来,下来后查实并征求一下家长或他人的意见,然后私下里告诉老师也不迟。很多老师都是爱面子的,这没什么,只要他接受就行。顺便给孩子谈谈虚荣的话题不也很好吗?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