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之前要做的事
从大脑的发育阶段来看,1岁之前培养“自我抑制力”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培育“放弃的萌芽”( 自我抑制力的基础 )。这个时期是不会留下欲求不满的隐患而能进行放弃训练的不二时机,因为这个时期记忆力还不十分发达,欲求不满不会延续到记忆中去,心灵不会受伤,就像一张白纸。
这个时期幼儿的欲求是冲动性( 本能 )的,冲动性欲求是不会自动控制的。所以,对于还不具备自我抑制力的幼儿来说,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控制。
所以,一旦满足了一定的欲求之后,要“到此为止”,停止提供进一步的服务。受到限制,即使幼儿啼哭,也不得不学会放弃欲求。这是人生最初的重要学习训练,由此他会在心中产生“放弃的念头萌芽”。
这种情况下,所谓“让孩子哭是不好的”概念一点科学根据都没有。
如果没做的话会怎样?
这种宝贵的“初期学习”机会只有在1岁之前,1岁以后就太晚了。因为记忆力会越来越发达,欲求不满被拉长留到记忆里。还有,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产生反抗心,虽然还只是幼儿,但是表现的相斥反应也很强烈。那样的话,父母很快会为“恶魔2岁儿童”焦头烂额。育儿的所谓前后顺序错误在此就会明确显示出来。
“恶魔2岁儿童”是指这样的孩子:不懂事,不好哄,一不高兴就发出尖利的声音大哭,四脚朝天,扔东西,打或者踢东西,咬东西,抓头发,扰乱父母工作等。
对于这种状态,以前是这么被忠告的:“要接受孩子的欲求不满的信号,理解他们,更宽容豁达地对待他们。”
这是用通俗心理学随意揣测幼儿心理的表现,根本是不得要领。
其实,这种表现的孩子“眼窝前额皮质”发育得比较脆弱,“自我抑制系统”的构建已经延迟。
这时如果父母因为管不了而放弃,孩子就会背着这种不成熟的没有自我抑制力的性格( 眼窝前额皮质的脆弱 ),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引发麻烦。这时期补救还不算太晚,听取实践家的建议是有帮助的。( 《 培养孩子的忍耐心 》,田中嘉美子著,PHP研究所2009年版 )
孩子3岁前后,明确的自我意识萌芽,迎来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孩子已经非常任性自我,慌忙地再开始训练已经来不及了,父母是没有胜数的。孩子会那么没有控制地胡闹下去,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放弃欲求。
父母对这种胡闹的孩子束手无策,只好求助临床心理咨询师。
于是他们开始“好孩子传说”的说法。
“您孩子对扮演您所期望的好孩子形象已经疲惫不堪”,咨询师这么说,其紧急处方也是明摆着的。
首先,他们排除父母对任性孩子“管教”的想法,然后他们建议你接受“就这样任性的孩子”。
他们更建议你改变原来的严厉态度,“再让他撒娇”,“不能刺激孩子”,“他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再多抱抱孩子”等,说这样孩子会“快乐”。
确实,胡闹的孩子因此会消停一阵子。但是,这不过是一时的表现。这种处理办法是让孩子一时返回婴儿状态,允许大脑退化到大脑边缘系。
而孩子的基本性格没有改变,“眼窝前额皮质”的脆弱问题延期,这么一来长期观察结果会很糟糕。孩子的好斗心强的话会走向“校园暴力”,孩子的逃避心强的话会走向“不上学或闭门不出”,大部分是这样的情形。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