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善于表达。这虽然是个优点,但也反衬出一种缺点。因为口才比较好,自然会给人一种说得多、做得少的印象。这其实是一种辩证法,可不少家长偏偏不理解这一点,要求完美,求全责备,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所有的长处,而不许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人本身认识的一种缺陷。按照这种理念去管孩子,会把孩子管成思想僵化、行为呆板的“痴呆儿”。
有的时候,有的家长会不服气地说:“你看王根多会说呀!”让王根听了感觉不是个滋味。我就坦坦荡荡地告诉他:“如果有人说你会说,这不是你的过错,是妈妈的错,因为妈妈喜欢那种性格开朗、具有快乐人生的孩子。别人怎么看你这并不重要,只要你在说的同时能做得更好一些就行啦!”
在我的鼓励下,王根很小的时候就对国际大专辩论赛十分感兴趣。那时辩论赛的电视节目往往都在深夜播放,王根为了看一场比赛,晚上睡觉自然就很晚。其时正是应试教育的高峰期,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重视分数、名次,哪里还有让孩子看电视的呢?而我却不然,我不仅鼓励他看,有时还和他一起看。蒋昌建、姜丰等大学生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在他的脑海里,直到现在,这些优秀大学生们的优秀辩词,王根还能背上几段。
有一天,王根突发奇思妙想:“妈妈,我们小学生能不能也开展辩论赛呢?”对于他的这种想法,也许一些家长会觉得是一种“旁门左道”,可我不这么想,我觉得孩子感兴趣的事就是件好事,何况一个人没有想像,又哪里会有创造性思维呢?
于是,我首先肯定了他的想法,并且还帮助他设计方案,鼓励他和老师谈。然后,我跑到新华书店,买了厚厚一摞有关辩论、口才、演讲等方面的书。在他的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下,首先在班级里开展起了辩论赛:“电视是敌还是友”“家长能否给孩子零花钱”等等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都搬上了班级辩论赛的赛场。
那一阵子,王根迷上了辩论,整天看书,写小卡片,找辩论的题目,这些自然会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王根是黑龙江省的“十佳少年”,在许多人的眼里,王根不应该是这样的成绩,应该是学习上的尖子。面对各种议论,我并不生气,因为我一直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就可以了。但我还是提醒王根:“现在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很重,要抓紧时间,尽快进入状态。”我开始调整家庭教育的“天平”,既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也对他参加活动有选择地“支持”。
王根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正是香港回归前后,市里要组织一次香港回归的演讲比赛。王根在学校、区里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胜出,在全区教师教学现场会上,王根再次登台演讲,博得一致好评。这时区里通知王根参加全市比赛。得到这个通知,他的第一反应是妈妈是不会同意的,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佳。于是,他请来老师做我的工作。
当时我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做了一下换位思考。我小时候喜欢滑冰,可由于妈妈身体不好,我又是家里的长女,一有空闲妈妈就让我干家务,所以根本就没有滑冰的机会。当看到别人家的小孩背着冰刀上冰场去的时候,我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有一次大哥从大学回家,得知我的心思后,非常支持我,并让我在家里就穿好冰刀,他把我背到冰场,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至今那个情景还历历在目。
于是一天下班后,我直奔新华书店,认真挑选了几本有关香港的书,放在了王根的书桌上。王根回到家里,看到我给他买的书,高兴得跳了起来,搂着我的脖子,幽默地说:“知我者,母也!”他告诉我,他根本没有想到我能同意。
还没等我提出要求,他就给自己定下了规矩:“妈妈,我一定认真参加比赛。比赛过后,我一定抓紧时间学习。”后来,王根认真读了我给他买的书,重新整理了演讲中的卡片。其中《香港的昨天、今天、明天》这本书对他的影响很大。
这次比赛是哈尔滨市中考加分赛,家长们都格外重视。由于我们夫妻俩工作忙,比赛那天我们都没有到场。尽管如此,王根还是拿了个大奖。主办单位的领导给我打来电话,非常兴奋地对我说:“李老师,你是怎么培养出这么个优秀孩子的……”
他向我讲述,王根的演讲是这次比赛的高潮,全场共鼓掌17次。本来王根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名,但是由于本次比赛只给初三的学生加分,而且只有第一名才有资格加分,王根当时正在读初二,所以主办方想找家长谈一谈,让王根让出第一名,偏偏那天我们不在场。公布成绩,王根与第一名只差0.03分,听说此事引起了观众的一致不满。当主办单位向我解释这些时,我的心里是甜甜的。
王根一回到家里,就向我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比赛的情景,兴奋不已。至于最后的结果,他很有趣地说:“与第一名就差那么一点点,多亏了妈妈给我买的那几本书,功劳就归那几本书吧。”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
2015-12-07